徐卫国—琉璃厂在线数据中心

登录/注册

以“实境”建构大美山河

王平 2021-04-02

接触徐卫国之后,发现其作品与人格之间有所反差,其人温文儒雅,作品却是大山大水,从人格魅力到艺术风格,会让人觉得他是一位极有爆发力的画家。

徐卫国描绘的是一种“实境山水”,也受到了20世纪以来中国绘画进程中实景写生思潮的影响。从作品的呈现面貌上可以看出,他是从北宗山水中走出来,各类题材的大山大水,给人的感受都非常真实。不仅在山石的皴法上体现了北方山系“石带土”的自然体貌,而且树木的形态也呈现了今天的生长特征,让徐卫国的画作无形中造就了一种“山河新貌”的时代气象。

整体而言,徐卫国的绘画是以宋人丘壑为根基的全景山水,但没有刻意强调山石的轮廓和质感,而是既保留了北方山水的形态特征,又融入了明清以来的笔墨气韵,进而将自然形态转换成为一种笔墨语言,画出了北方山水的特有气象。

“实境山水”的宏大气象

中国的传统绘画擅长表现“虚境”,即实景虚写。徐卫国的山水则是以“实境”来建构画面,即实景实写。但他的实境山水并非照搬真实的自然场景,而是在大尺幅、重分量、厚体面的前提下,持守着笔墨本身的审美价值。

观看徐卫国的山水画,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对笔墨韵味的强调,其独特的表现技法有两种:第一,他非常重视画面空间的流动性,观者可以从图示中的某一个点(水流、蹊径、云雾等)轻松地走进整个场景,移步换景,形成了古人所讲的“可居、可游、可赏”之境。第二,他以“小笔大画”的方式来表现宏大的山水气象,观者可以对画面中的诸多细节塑造耐心品读,即便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也能发现许多变化,展现了山水形态的丰富感受以及互相之间掩映而生的情致。因此,徐卫国的绘画形成了一种“远观有气势,近看生韵致”的艺术效果。更重要的是,徐卫国绘画中的唯美气韵是由实写而来,这就要求他在笔墨的精细处理时更加严谨,才能让整个画面中的“实境”与“虚境”拉开对比,从而促成了徐卫国在绘画技法上的与众不同

徐卫国“实境山水”的独到之处,也体现在北方山水不同季节(春夏秋冬)、时间(晨暮)、天气(风霜雨雪)的多样自然形态。这显然与他在实境中的生活体验密切相关,在多年来坚持深入生活、观照北方山水的历程中形成了无数粉本,进而创作出了这些经典作品。徐卫国在大山大水的创作中,把北方山石的雄浑气魄与祥和平实表现得淋漓尽致,形成了一种非常自然美好的山水形态。

“有我之山”的人文关怀

徐卫国的绘画是一种具有人文气息的山水,即是“有我之山”。例如画面中有小桥、房屋、亭楼等物象都暗示着山中一直有人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徐卫国的山水画不同于古人寄托“无心而出岫”的情感,而是与李可染提倡“为祖国山河立传”的思路一致,在描绘山水大美的同时,也是在描绘故园家乡,更是在歌咏壮丽祖国。这一点体现了山水画中“有我”与“无我”的区别,虽无关乎审美的高下,但流露了当代画家的心境与情怀。

如果从传统“三远法”的角度来解读,则可看出徐卫国是在强调“平远”和“深远”,并弱化了“高远”,使得画面更有一种纵深感。“高远”法适合于表现北方山水的崇高与雄强、奇崛与险峻,而徐卫国笔下的北方山水有着与江南山水同等的宁静与俊秀,平中见奇是他与其他北宗山水画家在审美上的最大不同。如作品《雄关秋色图》,是以现代人的观察视角与传统的“三远法”相结合,给人的直接感受是仿佛透过一扇窗口展望远处的美景,顿时让北方山水具有了亲近怡人的欢畅感。

徐卫国的作品是介于“古”和“新”之间,“古”是指他借鉴了北宋绘画大山大水的构图和明清绘画的笔墨韵味,“新”是指他表现了当代的生活气象与精神面貌。这类兼具了古意与新象的山水画家,对推动当代美术的发展进程起到了深远的意义。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山水画的巨大成就与地域题材的开拓有很大关系,如以石鲁、赵望云等为代表的“长安画派”画家钟情于陕北黄土高原,傅抱石率江苏国画院的画家完成两万三千里旅行写生等,都创作出了很多新颖的作品。无论笔墨,还是境界,都是对当代山水画的重大拓展。徐卫国的绘画亦是如此,他赋予了北方山水一种雄强之外的大美气象——在看似雄浑的山水中以秀逸为底色,让北宗山水画不再枯寒、衰败、萧瑟,而是有了高情雅意的味道。

雅俗共赏的美育意义

徐卫国绘画风格的形成与其作品常在较大公共空间中的展示有关,因为实境山水所凝聚的厚重分量与雄浑气象能够支撑起宏大的空间气场,相比之下,优雅诗意的文人画则很难做到,所以描绘大山大水的艺术作品也是当代场馆中陈列与展示的现实需求。

徐卫国的山水画不适于装点书斋雅室,而是属于悬挂在公共空间中慰藉、安抚大众心灵的作品。一方面做到丰富和美观空间环境的效果,另一方面能够带来舒适美好的心理指引,尤其是在公共空间中展示时会让大众对身边的生活多一份热爱。这主要得益于徐卫国的作品与自然生活又有一定的距离,让观众在认知上生成些许的陌生感,既激发了人们的审美冲动,又会感觉贴近生活,所以很容易走进大众的心理,并且在接受和喜欢的过程中获得艺术的审美感受,体现出更加广泛的公共教育属性。

现在有很多绘画作品是出于画家的自我赏读和参与展览展示而作,往往对公共艺术较少关注,因此更加深刻地反映出徐卫国作品的公共教育意义。公众的审美价值更应该受到关注。只有当大众的生活中出现更多带有公共审美价值的作品,让大众在日常中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大众的审美水平才能有所提高,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美术的社会功能。

在全国各地许多场都需要此类作品的情形下,徐卫国的大山大水则成为了独具特色的品牌象征——既在雅俗共赏的角度上赋予了绘画的公共性,又能从专业的角度上看到画家的笔墨功力和审美追求,在潜移默化的放大了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从而建构了徐卫国绘画更加别具一格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