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卫国—琉璃厂在线数据中心

登录/注册

徐卫国:高原厚土,北宗气象

于洋 2021-04-02

文/于洋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徐卫国是“70后”艺术群体中的优秀山水画家。以明代董其昌“南北宗”论来看,无论是宏图巨制的作品尺幅,还是雄阔气象的创作风格,徐卫国的作品无疑属于北宗一派。北宗的艺术特点是在描绘宏大的山脉时注重精审的笔墨味道。而在徐卫国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很多细笔的精勾密皴,不仅体现出他严谨的治艺心态,而且与他对山岩质地的理解和感受关联密切。作为一个西北人,无论是表现北方山系的气势雄伟,还是描绘黄土高原上的革命老区,徐卫国的作品中都自带一种天然的北宗气象。

通过对高原气候、地质、人文、风俗等地域环境细致观察,徐卫国在创作中融入了自己的真实感触,呈现了绘画语言的“在地性”。例如,徐卫国在主题性山水画创作中利用窑洞、红旗等元素作为符号性的提示,与北方山系的形质和魂魄暗自相合。在当下提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时代背景下,以山水画来表现略带叙事性的场景,成为徐卫国所擅长的题材。在以往类似的作品中,如石鲁的名作《转战陕北》是用毛主席的背影形象和大山大壑的磅礴空间,来暗示出宏大的历史场面。徐卫国的画作即是在营造广博气象的同时,充盈地展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绚烂之美。

徐卫国的“大山大水”也体现在现代性“俯瞰式”构图上,这种图式在20世纪之前并不多见,直至20世纪中叶,随着新中国画的发展,才在毛主席诗意画、革命圣地山水画等题材的创作中衍生而来,如傅抱石与关山月合作的山水画作《江山如此多娇》,即是采用现代性“俯瞰式”构图的代表作品。而徐卫国正是在创作中凭借超凡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山系构置章法,无论尺幅形制长、方,都将整体与局部的空间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

无论是描绘北方的《峡江秋色》,还是画高原的《古塬厚土》,徐卫国都以暖色调表现,并在浅色调中寻求千变万化,甚至是以近乎于线的“细皴”来展现黄土高原的荒芜清寂。他的密体山水的技法,结合了传统青绿山水的质感、图式和方法,即便在章法构图上完全是现代式构图,仍然浓厚地体现了“精写”的味道。然后,细看徐卫国画作中勾勒的诸多物象,如屋宇、船舶以及秋山、林叶等都十分谨细,在大山大水的图示中更显相得益彰。所以说,徐卫国的山水画最为显著的特点即是“远观见气象,近观耐品咂”,由此形成了鲜明的个性艺术语言。

另外,徐卫国的作品较为中正清整,悬挂在高大敞阔的环境中,极具殿堂气象。特别是他的巨幅山水作品《峡江秋色图》(4米×3.5米)、《江山揽胜图》(7米×2.1米)、《烟江叠翠图》(14米×1.45米)等,显示出震撼人心的视觉张力,这正是当代大型官方展览和诸多藏家机构情有独钟的绘画图式——尺幅巨大而不空洞、不僵化、不荒疏,葆有山水造化的生命力。徐卫国“大山大水”的艺术风格离不开对程振国、张复兴两位恩师衣钵的传承,难得的是他在消化和融合师辈笔墨特征时,在驾驭和理解山水画的气象意境上走出了别开生面的清新一路。

徐卫国正值盛年,其创作还处于“在路上”的状态,今后在北京画院的专业创作平台上,他会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也会更加鲜明地建构与延展自己的风格。